風流的男人們——探索日本「男色」文化與性的多樣性

國外也會閱讀的BL漫畫 最近,演藝經紀公司傑尼斯的前社長,對少年們性虐待一事,已成了社會問題。年長男性雇主無視未成年孩童的主體意志,單方面要求發生關係。這點極為類似江戶時代以前的「男色」。

以社會地位、經濟能力、權力等上下關係為基礎,單方面提出具強制性的關係——這是江戶時代以前的「男色」的負面事實,也是近代人權意識無法容忍的做法。因此我們不該以「這是傳統文化」、「對演藝圈貢獻良多」為由,就容許他對少年的性侵害和人權侵害。

同時,就「不會排斥男性之間的性愛」這層意義來看,江戶時代以前的「男色」文化,和現代LGBTQ的主張其實雷同。擁有「承認性慾多樣性」這個要素是事實,就這個層面來說,我們也能以正面的態度回顧這段「男色」歷史。

那麼,在日本女性之間,一路維持人氣到現代的昭和時期少年愛漫畫,和爾後發展出的BL(Boy’s love)漫畫,以及將男同性戀情侶化為主角的戲劇,都是繼承「男色」文化的表現嗎?又或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呢?

耐人尋味的是,被譽為昭和少年愛漫畫名作的萩尾望都《湯瑪斯的心臟》(1974年),以及竹宮惠子《風與木之詩》(1976-1984年),這些作品中,有許多和日本「男色」文學的相似之處。在以寺院為舞臺的稚兒物語(描寫侍奉僧侶和寺院的稚子的戀愛)當中,少年在長大成人之前就早逝是一種定律。例如湯瑪斯年紀輕輕就選擇死亡,《風與木之詩》的美少年吉爾伯也因為意外,年紀輕輕就死了。湯瑪斯死後,學長猶里斯莫前往神學校,吉爾伯的戀人賽吉最後克服喪失感,以音樂家的身分獲得成就。像這樣結合宗教頓悟和藝術,加深了這些作品的「男色」色彩。

然而筆者各自詢問兩位作者後,她們卻表示這是受到西洋文學和電影影響,並非日本「男色」文學。這些呈現在「少女漫畫」領域的作品,是日本女性讀者響往的德國、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寄宿制學校。這樣的舞臺設定,能提升少年們心中那份愛的純粹性。反過來說,對住宿制男校已經習以為常的國外讀者來說,或許難以將這種昭和少年愛漫畫理想化。

日本漫畫現在在國外擁有極高的人氣,大書店一定會有漫畫區。筆者前往北歐時,在車站的售貨亭也有看到日本BL漫畫陳列。平成以後的BL漫畫,真實地畫出以當事人為主體的關係和內心糾葛,因此易於被國外讀者接受。

今日的BL漫畫,繼承了對男性性愛寬容的日本「男色」文化的正面要素,同時也具備符合現代的價值觀,因此才能成為全球人氣的內容,適用於西方社會這種LGBTQ人權運動的「先進國家」。

替日本「男色」文化的歷史抽絲剝繭,並非是想告訴大眾「以前比較好」。而是希望能謹記歷史的功與過,同時成為探索如何認同多樣性的潛在線索。

標題圖片:井原西鶴《男色大鑑》(1687年)(國立國會圖書館)左上的男人正在對美少年講解男色的美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