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先秦文献才知,原来“中原”一词一直被讹传误解

许多人提到“中原”一词时,首先会想到河南及其周围的一些地区。但如果问起为什么这些地方被称为“中原”,恐怕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。河南人常常解释说:“中原,既是中土、中州,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,狭义上指河南。”这种解释到底有没有道理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。

“中原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《诗经·吉日》篇中,其中提到:“漆沮之从,天子之所。其祁孔有。瞻彼‘中原’”。这一段描写的是周宣王在王畿的漆沮水旁进行的一次田猎活动。“中”是指“中原”,即中国人所居住的地方;而“原”则指的是广袤的原野。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,直接理解为“原野”是可以的。尽管“中原”这一术语在周宣王时期首次出现在文献中,但在周初的何尊铭文、《尚书·梓材》以及周厉王时的《民劳》篇中,已经有了“中国”一词,表示的是中原人的国家。这些文献表明,早在“中原”一词进入书面语言之前,周人就已经开始将其作为族群身份的定义。换句话说,尽管“中原”这一概念出现在书面记载中的时间较晚,但它早在先周时期就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存在。因此,中原的形成与其书面出现时间无关,而文献的出现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文化的深厚基础。

“中”指的是“中央”之意,而“原”意味着“最初、本源”的意思。在周人的文化中,认为自己是夏族的后裔,因此最初的中原便是指那些血脉纯正的华夏人。诸如《尚书·康诰》便有记载:“用肇造我区夏”,强调的是华夏的传承。《尚书·君奭》则提到:“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”。华山作为华胥氏的发源地,是华夏文化的一个象征。文献中对华夏的传承有着明确的记载,表明周人一直将自己视为华夏的继承者。关中地区的周人,正是这种血脉传承的代表。根据先秦文献,周人的发源地位于今天陕西省的武功一带,这就是古代的“邰”,即周人的发源地。关中周人位居四方民族的中心,与周围的西戎、北狄、东夷、南蛮等民族区隔开来,因此自称为“中原”人。可以说,最初的“中原”是一个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称呼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崤山以东的殷商地区,在远古时期属于东夷人,是蚩尤的领土,而该地区的文物图腾与中原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差异,殷商文化没有涉及“华夏”或“中原”的概念。因此,西周之前,崤山以东并不属于中原文化圈。

周人通过占据关中这一地理优势地带,继承了华夏的文化根脉,关中成为最早的中原地区。周朝灭商之后,实行宗法分封和民族融合政策,中原人开始向东扩展,逐渐在崤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定居。随着这些地区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,崤山以东逐渐成为中原人集聚的一个重要区域。起初,崤山以东的中原人并不多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东周时期,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原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,众多中原人治下的诸侯国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来。此时,文献中便开始将这些地区统称为“诸华”或“诸夏”,即由中原人统治的地区。换言之,西周时期的“中原”仅指关中,而到了东周之后,河南才逐渐获得了“中原”这一称呼。

展开全文

因此,在东周之前的文献中,并没有将河南称为“中州”、“中土”或“中原”。这一点清楚地表明,东周以前,河南并不属于中原地区。如今,河南人通过提出“中土、中州”的地理概念来证明自己的中原身份,尤其强调以河洛为中心。然而,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原文化的历史根源。河南在历史上的某些名称,如“禹州区”、“中原路”、“姬水河”等,虽然在现代有所体现,但它们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原文化的本源。

综上所述,中原的真正含义并非仅仅是指地理区域,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历史延续。今天,我们所称之为的中原,已经不再完全承载过去的民族文化基因,它更多地是一个地理性、历史性的概念,指代的是当初中原人主要聚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