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登日期 : 2025-08-04
编辑︰许可 导读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“当代中国”推出特别专题,纪念抗战胜利,包括12篇文章、12条影片,透过以小见大、深入浅出的方式,讲述抗战故事,探讨中华民族如何由衰败走向振兴。 下面照片中有破损的建筑物,是上海四行仓库遗迹,在14年抗战期间,这里是“淞沪会战”其中一处战场,“八百壮士”的英雄事迹就发生于此。
和“淞沪会战”一样动员数以十万计、甚至上百万兵力的重大战役,在抗战期间还有不少,为保卫国家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英雄,也有很多很多。
四行仓库遗址在上海静安区苏州河畔,这里是上海的核心地带。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长城抗战:大刀队名震天下
日军1933年从东北进入山海关,企图侵略华北。图为山海关长城上的日军。(网上图片)
日本侵华始于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,此后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,扶植“满洲国”傀儡政权,至1933年1月又越过山海关,进犯热河(今河北、辽宁和内蒙古交界一带)。
同年3月,中国出动20万兵力抗击,与日军在长城沿线血战连场。
名震天下的“大刀队”并不是只有大刀作武器,他们都配备枪械,只是仍会背上大刀作近战武器。(网上图片)
其中在喜峰口(现河北省迁西县境内),中国第29军的“大刀队”多次夜袭日军宿营地,砍杀敌人数百,名震天下。
可惜装备差、支援不足,中国军队总体仍处于劣势,至5月下旬被迫撤退。
淞沪会战:“八百壮士”守四行仓
淞沪会战的“淞”指的是吴淞江,也就是苏州河;而“沪”则是上海的简称。图为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在街头推进。(图片来源:Getty)
自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,日军全面侵华开启,迅速攻占北平(今北京)和天津,横扫华北。同年8月13日,日军继“一二八事变”后再度攻打中国最大城市上海,中国守军反击,“淞沪会战”开始。
淞沪会战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,战况惨烈,双方不断增兵,中国守军达到75万人。10月底,中国守军腹背受敌,为免全军覆没而决定撤退。此际第88师524团的谢晋元奉命率400余人,号称“八百壮士”,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,以牵制日军,为大军西撤争取时间。
“八百壮士”坚守的四行仓库,现设有抗战纪念馆和晋元纪念广场,建筑物外墙并根据历史照片修复为当年激战后的状态。上小图为作战中的“八百壮士”;下小图为率领“八百壮士”的谢晋元,他是广东梅州人。(网上图片)
“八百壮士”血战4天,以37人伤亡的代价,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,击杀日军200多人,直至10月30日晚才奉命退入租界。11月12日,上海沦陷。
淞沪会战中,中国守军死伤25万,当中阵亡将军有16人。军人们的奋战,粉碎了日军“三月亡华”图谋。
平型关大捷: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
八路军在平型关打破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神话。图为现在的平型关,小图为当年八路军开赴平型关前线。(网上图片)
日军强攻上海的同时,1937年9月又进犯山西,企图夺取煤矿资源,与中国守军在天镇、平型关、忻口、太原等多地激战,这便是“太原会战”。
虽然中国军队总体失利,但在平型关(山西繁峙县境内),中共领导的八路军首次出击,配合友军作战时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特长,伏击日军歼敌1,000余人,取得“平型关大捷”,打破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神话。
南京保卫战失败 日军屠城
日军投入20万兵力进攻南京。图为日军进犯南京中华门。(网上图片)
上海沦陷后,300公里外首都南京告急。1937年11月20日,国民政府迁都重庆。
12月1日,日军投入逾20万兵力围攻南京,中国15万守军奋力拒敌,“南京保卫战”打响。奈何中国军队装备不如人,加上国军高层决策失误,南京12天即告沦陷。
此后6个星期,日军在此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,超过30万中国军民惨死。
武汉会战:抗战进入战略相持
武汉经济商业基础好,又是南北铁路和长江水路交汇之处,当时还有国民政府西迁机构和物资滞留,当局动员110万兵力防守。图为当地码头的“保卫大武汉”标语。(网上图片)
日军攻破南京,兵锋又指向中南部战略重镇武汉。
1938年6月9日,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下令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,洪水虽然阻缓南下的日军,却也淹没了三省大片地方,直接和间接造成数十万人死亡,上千万人受灾。
日军为攻占武汉出动了空军和海军。图为长江江面的日军战舰和水上飞机。(网上图片)
6月11日,35万日军多路向武汉推进,与110万中国守军在武汉,以及外围的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等省多地血战;这次“武汉会战”是14年抗战中,中国投入兵力最多、历时最长、范围最广的战役。
“武汉会战”10月底结束,中国军队伤亡40余万,毙伤日军逾10万,虽未能阻止日军占领武汉,却破灭了日速战速决意图,自此抗战进入战略相持。
百团大战:八路军挫日本气焰
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”邓小平在百团大战期间担任八路军第129师政委(左二),该师直接参与战斗。图右二为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,他当时为第129师师长。(网上图片)
1940年8月,中共领导的八路军超过100个团的40万兵力,包括邓小平任政委的第129师旗下部队,在现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东区一带敌后地区,向日军交通线和据点发起大规模攻击。
这场战役被称为“百团大战”,是八路军在华北发动规模最大、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。
“百团大战”持续4个月,至12月初结束,八路军在1,800多次战斗中拔除日军据点约3,000个,击毙击伤日伪军2.58万人,缴获大量物资。
长沙大捷:提振全国军民士气
中国守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。图为战斗中的中国士兵,小图为指挥战役的将领薛岳,他抗日的战功备受两岸肯定。(网上图片)
日军占领武汉后乘胜进攻湖南,威胁陪都重庆。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,日军三度投入超过10万兵力攻打长沙,均被中国守军击退。
1941年12月底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“长沙会战”中,中国守军击杀击伤日军5万多人,创造“长沙大捷”,全国军民士气大振。而指挥三次长沙会战的薛岳,也被为“抗日战神”。
(当代中国制图)
另外,在1941年12月7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,太平洋战争爆发,美国随即对日本宣战。而中国则与美国、英国确立军事同盟,共同对抗德、意、日轴心国,故“长沙大捷”也是偷袭珍珠港后,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级胜利。
自此,中国国际地位提升,并获得更多支援,中国抗战亦转向战略反攻阶段。
湘西会战:抗战胜利曙光
抗日后期日军一度几乎占领中国半壁江山。(当代中国制图)
1944年,日军投入空前40多万兵力发动“豫湘桂会战”,攻占三省大片土地。至1945年4月,日军又派重兵进攻湖南中西部,并企图夺取美军在怀化的战略机场,中日双方28万兵力激战近两个月,日军溃退。
这场战役被称为“湘西会战”,它是中国抗战最后一次重大战役。败退后的日军全面转入收缩防守态势,中国军队渐收复失地。与此同时,日本在太平洋其他战区亦节节败退。
同年8月6日和9日,美军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。8月15日,日本宣布投降。9月3日,日本降书正式生效,中国抗战胜利。
抗战胜利,全国同庆。图为重庆民众庆祝的情况。(网上图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