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,问“股票名称前面突然多了ST两个字母,这到底是啥意思?是不是这股票就不能碰了?”作为在股市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股民,我太明白这种看到陌生标记时的慌张了。今天就用大白话把ST的来龙去脉讲清楚,毕竟搞懂规则才是保住本金的第一步。
先从最基础的说起,ST其实是“特别处理”的缩写,简单说就是交易所给这只股票贴了个“风险提示”的标签。为啥要贴这个标签?主要是上市公司出现了“异常状况”,可能是财务上出了问题,也可能是其他方面出了状况,交易所担心普通投资者看不出风险,所以用ST来提醒大家:这只股票风险比一般股票高,买之前一定得掂量掂量。
具体哪些情况会让股票被ST呢?常见的有这么几种。比如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,注意,这里的净利润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孰低者,也就是说靠卖资产、政府补贴赚的钱不算数,得是主营业务真真切切亏了两年,就可能被ST。还有一种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,简单理解就是公司“资不抵债”了,也会被ST。另外,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者虚假记载,被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没在规定时间内改好,或者公司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、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,这些情况也可能导致股票被ST。
被ST之后,对股票交易有啥影响?最直接的就是涨跌幅限制从10%变成5%,不管是涨停还是跌停,幅度都小了,但这反而可能让股价波动更极端,因为想卖的人卖不掉,想买的人不敢买,流动性会变差。另外,ST股不能作为融资融券的标的,机构投资者也会受到很多限制,比如有些基金合同里就规定不能买ST股,这意味着接盘的资金会少很多。更重要的是,ST股如果后续情况没有改善,可能会被进一步标记为*ST(退市风险警示),甚至直接退市,到时候手里的股票可能就变成废纸了。
说实话,我见过不少朋友踩过ST的坑,有的是看股价低想抄底,有的是根本没注意股票名称的变化。其实很多ST风险是有迹可循的,就怕咱们信息滞后或者看不懂公告。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天开盘前会扫一眼持仓股和关注股的舆情动态,这里就得提一下我常用的工具——希财舆情宝。它的AI舆情功能挺实用的,能实时监控股票的公告、新闻、研报这些消息,关键是AI会自动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,还会生成每天的舆情评分。比如有些公司在被ST前几个月,可能已经有连续的负面消息,像业绩预告突然变脸、收到监管问询函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这些,舆情宝的舆情报告里会汇总这些信息,包括股价异动原因和利空消息分析,帮我提前察觉风险。前阵子有只股票我本来想关注,就是看到舆情评分连续两周下降,报告里提到“公司现金流持续恶化,存在净利润为负风险”,后来果然被ST了,算是躲过一劫。
可能有人会问,那ST股有没有机会摘帽?确实有,有些公司通过改善经营、资产重组、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,财务指标回到正常水平,交易所审核后会撤销ST。但这事儿风险特别高,需要对公司基本面有深入研究,普通投资者真不建议碰。如果实在想了解,至少先看看公司的财务健康度,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里有个“财务AI评分”,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,摘帽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,但这只是参考,不能当唯一标准。毕竟财务数据复杂,单看净利润、净资产这些指标容易漏掉风险点,AI评分能帮咱们把资产负债率、现金流、营收增长率这些核心指标整合起来分析,比自己对着财报死磕省事儿多了。
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:ST股本质是“风险警示”,不是“打折促销”,新手朋友最好直接绕道走。如果手里有股票突然被ST,先别慌,打开交易软件看看公司公告和最近的舆情动态,分析清楚被ST的具体原因,再决定是止损还是观望。平时多关注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公开消息,别等风险找上门才后悔。
对了,想实时监控股票舆情风险的朋友,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,或者直接在微信小程序搜索“希财舆情宝”免费体验。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评分、舆情报告的免费查看额度,就算不买会员,看看这些基础信息也能帮咱们多一层风险把关。毕竟炒股这事儿,小心驶得万年船,你说对吧?
财务分析
投资理财
股票
希财舆情宝